蓝田吕氏生活在今大道未明,人趋异学,不入于庄,则入于释,疑圣人为未尽善,轻礼义为不足学,人伦不明,万物憔悴。
他提倡实施仁政,认为民贵君轻,老百姓的整体利益要高于君主的一己利益。因此,群己关系成为先秦诸子十分关注的哲学课题是很自然的。
这里我们以儒家为主,旁及诸子,对先秦哲学关于人伦之理的主要思想略加概括: (一)仁者爱人。因此,他主张常因自然、不以人助天,要求人们克服知识、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,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法则。所谓究天人之际,主要就是对神与人、天道与人道、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,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,由此形成天人合一、天人之分和与天地参等天人关系上的三种主要学说。庄子对人的社会性存在意义的评价未免失之消极,但他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、与自然和谐相处,则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,都肯定自我与他人是同类,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,闪耀着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。
孔子之孙子思作《中庸》,着重继承并发挥孔子中庸的思想,强调和而不流,中立而不倚,说: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《周易大传》还赞扬社会政治的变革,《革卦?彖传》说: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也就是说,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,人还产生了一种对动物说来不存在的需要,即精神需要,而这种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。
荀子之分包括尊卑长幼之分、贵贱贫富轻重之分、智愚贤不肖之分、士农工商之分及政治上官吏职等之分等。荀子把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斥之为小人,于是在荀子思想中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矛盾。在思想上甚至要求人们各谨其所闻,不务听其所不闻。[14]荀子也说:少事长,贱事贵,不肖事贤,是天下之通义也。
为了避免社会混乱现象的产生,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解决方法。荀子理论是为即将统一的中央集权做准备的,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治思想。
[19]人们的社会地位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,也可因自身的怠惰而丧失。但这毕竟不是人禽之间的本质差别,孟、荀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探讨了人的本质存在,还没有达到对人的本质进行全面把握的高度。他立足于现实,对社会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,从而得出了不少有思想价值的见解。各谨其所见,不务视其所不见[18],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。
人在荀子那里,显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零零的存在,而是融于群体关系中的族类的存在。荀子说夫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[30],臣使诸侯,一天下[31]。势整则不壹,众齐则不使,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,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,夫两贵之不能相事,两贱之不能相使,是天数也。他指出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,而是食欲有刍豢,衣欲有文绣,行欲有舆马,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,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[27]。
对人的需要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某些社会内在变化的动因,如黑格尔在《历史哲学》一书中所说的那样:对历史的深入考察使我们深信,人们的行动都决定于他们的需要。马克思说:人就是人的世界,就是国家,社会。
第四层次是人的道德完善需要,也可称之为追求理想人格境界的需要。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,竭力反对等级制度,主张兼相爱,交相利。
这是人的需要的最低层次,荀子把这种需要视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。荀子虽主张人们应满足这种自然需要,但反对人们一味去追求它。摘要:荀子处于社会大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。荀子作为处于社会政治形态由分化到融合转化时期的代表人物,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,指出人们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不断变化的,从而又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观点。苟情悦之为见,若者必灭。处在一种社会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,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、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,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,社会构成论是其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。
如果继续追问:分何以能成?分的标准是什么?荀子认为,分的标准就是礼义制度,就是按照礼义制度的种种规定对社会组织、阶层、成员进行的划分。那么,在荀子所谓的两种需要类型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?这个问题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术语表述就是义(道德原则)、利(物质利益)之辨问题,对这个问题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休。
孟子则崇义贬利,以为何必曰利,亦有仁义而已矣,在孟子看来,仁义是最大的利。[15]他们都认为社会有等级差别是合理的。
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现代人类社会正是从人群发展起来的,而绝不是先有一些单个的、散居在各个极不相同地点的人形生物。动植物在其生存范围内都有各自的群体组织和群居方式,不但有草木之群、鱼之群、鸟之群和兽之群等,而且还有牛羚群、斑马群和瞪羚群、沙丁鱼群和虾群,当然还有大量的蚁群和蜂群。
吴旭民校点.墨子·尚贤上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27,?27. [23]转引自敦尼克等编.哲学史:第2卷[M].上海:三联书店,1956:?113. [24]马克思恩格斯全集:第3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60:?31. [25][战国]荀况.荀子·性恶篇第二十三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286. [26][战国]荀况.荀子·正名篇第二十二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280. [27][30][战国]荀况.荀子·荣辱篇第四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37,?38. [32][战国]荀况.荀子·君道篇第十三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151. [33][35][战国]荀况.荀子·大略篇第二十七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335,?347. [34][战国]荀况.荀子·儒效篇第八[M].[唐]杨倞注,耿芸标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:?71-73. 进入 王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荀子 社会构成 明分使群 需要层次 。因此,只有这些需要、情欲、利益才是这幕戏剧的动机,只有它们才起着主要作用。孟、荀都认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形体,而在是否具有理性功能、道德意识,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某种差别,其中包含着部分真理性认识。各谨其所见,不务视其所不见以及农分田而耕,贾分货而贩,百工分事而劝,士大夫分职而听,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,三公总方而议[13]的和谐政治局面。
[4]这里所谓义就是指人有道德,有分别善恶是非美丑的能力。荀子认为,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成为圣人(禹),但人人每时每刻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(涂之人可以为禹)。
荀子举例说,作为人力不若牛,走不如马,而牛马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[5]。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及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从三方面对荀子社会构成论做一详细阐述。
[23]对黑格尔的这些论述,列宁在《哲学笔记》中说它接近历史唯物主义。显然,荀子把人有辨有义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作为人禽之分别是缺乏科学依据的。
他指出:若没有一定的外在规范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,就会出现强胁弱也,智惧愚也,民下违上,……老弱有失养之忧,而壮者有分争之祸[8]的混乱现象。荀子针对早期许多思想家提倡的无欲去欲寡欲等观点提出了批评。他承认人生而有欲,人的欲望在其展示过程中表现为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,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,因而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不一样。恶的人性的流露便是人的无限欲求和冲动以及对外物的攫取。
[29]人若只顾追求耳目声色之欲,就会陷入与禽兽无异的境地。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师,在总体上没有超越孔孟思想的范围,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崇义贬利倾向。
他从社会有机体何以构成这一问题入手,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社会机体的构成问题做了诸多阐述。荀子所谓分,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分别区别,而有其丰富的内涵。
荀子还认识不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并不在于道德、思维、群居等方面,而在于人能用双手从事劳动,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等。[34]礼义之重要甚至到了可以取代一切的程度,仁义礼善之于人也,譬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,多有之者富,少有之者贫,至无有者穷[35]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